“发现园区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之生物制造篇——万物可造

  • 时间:2024-06-24
  • 来源:
  • 浏览:323

来源:昆明信息港

你听说过生物制造吗?生物制造是指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即以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为基础,利用菌种、细胞、酶等生命体生理代谢机能或催化功能,通过工业发酵工艺规模化生产目标产物的制造过程。其实你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生物制造的产品了。乙肝疫苗、胰岛素、玻尿酸、胶原蛋白、燃料乙醇等等,都是利用生物制造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

生物制造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产业商机无限。我国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昆明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优势突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物制造提供了原材料基础,尤其在天然药物、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研发与制造过程中,昆明展现出独特优势。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进一步取得突破进展,生物制造还有望向采矿、冶金、电子信息、环保等领域拓展,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昆明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优势突出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生物制造在多个领域得到转化应用。昆明生物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生院”)总经理彭磊介绍,以昆生院为例,企业名称中的“生物制造”是指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结合先进发酵工程、酶解工程及提取工程技术,致力于从云南高原特有的绿色植物资源中高效提取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有效(食药同源)成分的高端制造过程。这一制造过程不仅涵盖微生物的培育与发酵控制,还包括酶解技术的优化应用以及高效提取工艺的研发与实施。

“通过这一制造过程,我们成功将云南高原绿色植物中的珍贵成分转化为可用于健康食品生产的原料,进而开发出具有食疗效果且安全可靠的食药同源产品。这些产品丰富了市场供应,助力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也彰显了企业在生物科技领域的专业实力与创新能力。”彭磊说。

昆生院成立于2020年,经过多年发展,在开展精准营养食疗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果显著。例如,针对核桃油易氧化等问题,昆生院利用核桃蛋白挤压膨化、微胶囊化分子包埋等技术,攻克了核桃蛋白全价利用和核桃油抗氧化加工技术,核桃油亚麻酸保质期超过1年。此外,依托生物制造技术,该公司开发的基于核桃植物基奶粉的拉丝酸奶系列产品,累计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基于食药同源发酵工程、酶解工程及提取工程技术,开发的佡女茶固体饮料系列产品,累计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彭磊表示,昆明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优势突出。作为云南的中心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物制造提供了原材料基础,尤其在天然药物、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研发与制造过程中,昆明展现出独特优势。

加快构建完整生物制造产业链

彭磊还表示,省、市通过一系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研发支持等配套措施,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投资,促进生物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为昆明生物制造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在科研方面,昆明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生物医药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细胞产业、疫苗研发、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为昆明生物制造产业提供了强大科研支持。

彭磊表示,生物制造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应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食药同源生物资源,积极发挥在医药、食品和健康领域的巨大潜力。一方面,加强疫苗与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升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推动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开发,加强对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健康产品。为了促进生物制造产业健康发展,还应强化产业链整合与上下游协同发展。通过引进人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给予政策支持等方式,构建完整的生物制造产业链。加强原料供应、产品研发、中试放大、规模化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的衔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基于当前发展背景和规划,未来,昆生院将继续以精准食疗、功能食品、生物医药以及靶向日化等生物制造产品为研发重点,积极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研发团队建设,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与发展。记者张怡报道

企业

云南舜喜干细胞药物乘“新”启航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以进行性、不可逆的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泡结构紊乱为特征的疾病,中位生存期仅为3年至5年,5年死亡率为70%。公开资料显示,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是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上市药物,却也只能延缓肺功能下降,无法逆转疾病进程。

云南舜喜再生医学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舜喜”)自主研发的“SCM-181注射液”(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于5月21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关于SCM-181注射液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将利用干细胞移植,帮助器官进行功能修复。

作为云南省首个获得CDE批准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的细胞1类新药,“SCM-181注射液”也是云南省第一款干细胞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云南细胞治疗药物研发领域的空白。云南舜喜总经理姜小锋说:“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之一是技术革命性突破,即科技创新,这正是创新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 

从成立之初,云南舜喜就尤其注重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招贤纳士,强化企业智库,颁布企业标准,优化研发环境,突破研发中的核心卡点与堵点,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均占收入的10%以上。截至目前,云南舜喜共有研发项目31个,其中包含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姜小锋介绍,在31个研发项目中,有17个涉及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医学转化研究。从2018年开始,云南舜喜便着手研究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运用,首先经过文献查找和实验论证证明该产品具有肺部归巢、细胞因子分泌、免疫调控的功能,之后针对该细胞,依次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研究,GLP规范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有效性评价试验以及中试生产工艺的优化,于2023年2月正式提交申报资料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今年5月21日,我们收到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将开始进行临床Ⅰ期研究。” 姜小锋表示,该项目从立项开始,已产生约1000万元的研发投入。而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免疫调控和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针对很多适应症都有临床研究的进展。未来,云南舜喜将进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PF机制研究,并探索新的适应症方向,推动公司及云南省干细胞转化研究发展。

云南舜喜还有另一款针对卵巢癌的基因编辑自体CAR-T产品,具有独立自主的中美多国知识产权,现已完成澳洲至国内的技术转移,近期正在国内开展CMC体系开发及临床前研究工作,完成后即可与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

纵观国内医药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创新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领域近年来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当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处于新周期开始阶段,一批具有创新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加速崛起。姜小锋认为,要激发、培育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专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全力推动研发突破和技术创新、高度重视人才这个第一生产力。云南舜喜也将着眼于这些方面,进一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郭曼报道

云琦丹生物聚焦药食同源打造黄精全产业链

在五华区西翥街道,云南云琦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琦丹生物”)在东村建设了200余亩中药材种苗育苗基地,通过使用自主研发的配方试剂,这里可年产中药材种苗超1亿株,销往省内外多地,并提供全种植周期技术支持。自2012年成立以来,云琦丹逐渐从药材种苗公司发展成集中药材种苗组培(克隆)、示范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整条产业链于一体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云琦丹生物总经理朱正军介绍,“云琦丹”寓意为云南“奇丹妙药”。多年来,该公司致力打造云南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种苗组培、示范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品种涉及黄精、百芨、川贝母、冰球子、紫丹参等。近年来,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压力。“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当下,‘以食代药’‘以养代医’的药食同源产品将发挥重要作用。”朱正军表示,传统药食同源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很多潜在的药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依托云南丰富的资源,云琦丹生物选定药食同源黄精作为大力发展品种,打造黄精产品全产业链,“黄精产品产业链的开发”项目获2020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经过专家学者研讨交流,云琦丹生物深入挖掘黄精药用价值,推动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在发展药食同源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体系方面积累经验,并探究了植物组培和萃取分离两项企业核心技术。

组培又称植物克隆,即利用植物细胞全息原理,从母体分离出组织、器官或细胞,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获得再生完整植株的过程,该技术能最大限度保持母代属性,不容易发生变异;也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增殖扩繁,实现产业规模化。在实际应用中,云琦丹生物自主研发配方试剂,承担省、市、区有关遗传育种、驯化种植科技项目,并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孵化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萃取分离技术是在低温状态下定向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可以去除农残及杂质,使产品更安全有效。采用低温萃取技术,该公司研发了黄精人参饮、黄精玉竹饮、黄精纳豆饮等系列产品。

目前,云琦丹生物已开发9个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销量逐年上升。今年,该公司将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林下黄精种植,计划种植3万亩以上,同时建立“黄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助力黄精市场进一步扩大。

远方生物探索传统傣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傣族医药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医药,依托云南植物丰富的资源优势,位于富民县东元生态食品加工园区的昆明远方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方生物”)探索传统傣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了护发精油、洗发水等创新产品,实现传统药线产品和功效型护理产品经营双轮驱动。

“植物类产品经久不衰,植物提取的药物药效明显、副作用小。”远方生物有关负责人介绍,正是看准这一点,自2002年成立以来,公司便立足云南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20多年来深入西双版纳、德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医药调查整理,收集了大量民族、民间经方验方,研究云南独有药用植物和雨林植萃的价值,旨在以植物产品为核心,覆盖整个植物产业,实现植物物种研究、快繁、种植、生产、销售、研发全产业链运营。

在生产上,远方生物拥有完善的设计、开发、检测和产品生产能力,生产车间达到十万级净化级别,微生物实验室达到万级净化级别。在科研上,远方生物联合云南大学生命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云南贝业傣医药研究所,并成立专家工作站,研发了100多个产品,现已成功转化20个,实现年营收12000万元。目前,舒霖洗发水、舒霖头皮清养液等成为该公司叫得响的明星产品。

远方生物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随着公司产品进入销售爆发期,老产品线供不应求,新产品线蓄势待发,产能受限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远方生物斥资4.6亿元确立了打造以傣医药文化为背景的第一民族品牌,深耕大健康综合产业的目标。同年,云南远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在曲靖市沾益工业园区正式启动。

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项目,该项目将打造集生产、销售、研发、教育培训、科普及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贡献税收2000万元,助力300人—500人就业,发力打造西南乃至全国标杆性企业。届时,远方生物将开拓涵盖保健食品、特殊医学配方食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实现多元化跨越式发展,开启全新战略之路。

目前,远方生物已有自主研发国家专利30余项,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药线品牌远方生物拥有沃森生物、一心堂、国药集团等合作客户;功效型护理品牌舒霖拥有500余名一级经销商,覆盖全国589个城市,居专业线市场同类产品榜首。“目前,新生产基地正在加紧调试,预计下半年可以全面投产。”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